欢迎到 - 上海育仰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邮箱:yuykjsb@126.com手机:15216837090
上海育仰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

021-60766769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电话:021-60766769
传真:021-60641703
手机: 15216837090
邮箱 : yuykjsb@126.com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鹤旋路26弄22号
新闻资讯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深度参与,提高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
编辑:admin   时间:2018-07-20 11:3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推行工程教育改革,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转变成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则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条件建设、质量评价等诸多要素,企业在每个要素中的参与情况都会影响“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但近几年高校的实践昭示,很多高校“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课程体系主要由高校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缺乏企业专家的真正参与;教师队伍中企业教师和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在校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失衡的现象;企业因安全、利润导向和对“卓越计划”的认知不够深入,参与动力不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企业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置的石油主干本科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有中石大齐鲁石化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近年来,针对“卓越计划”的上述问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全面加强企业参与培养过程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目前已有5届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全国石油石化领域用人单位的很高评价。
一、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产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本着“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校企双方通过一系列的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策略,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多措并举,争取石化企业对“卓越计划”的支持。通过招聘会等多种场合,学校向企业介绍“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突出“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每年定期召开“卓越计划”校企座谈会,重点研讨“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加深企业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我们以中石大齐鲁石化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目前,学校先后与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分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中石油华东设计院等8家炼油企业和设计院合作建立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达成了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培养过程的协议。
2.校企合作,强化“卓越计划”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石大科技、石大胜华等校办企业的人力资源,将校办企业的专家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借助学校教师与校外企业开展现场技术攻关和科研课题合作的契机,向企业人员传授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基础理论知识,为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培养过程做好知识储备。依托校企双方的良好合作基础,坚持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丰富现场实践知识。通过多渠道的合作交流,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不仅增强了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企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解决了校企双方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的问题,强化了校内外教师协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行校内外教师双向培训、管理、考核的办法,加强了校企合作在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建设,并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分别向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双方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在每年的“卓越计划”校企座谈会上公布,并根据评价情况对相应的工作加以改进和优化。
4.校企共同参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邀请企业导师走进学校理论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等,如石油制工程、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都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课堂教学,32学时的化工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均由设计院的专家讲授。同时,生产实习、化工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全部在炼油厂进行,或在设计院的专家全程参与下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外教师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
二、推行案例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中,案例式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1.广泛开展调研,建立教学案例库。对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成功地推行案例式教学,工程案例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本专业首先对2012—2016届“卓越计划”试点班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情况调查,了解了学生主要的就业去向及分布情况;同时,跟踪调查了人才市场对化工专业学生的需求状况、基本素质要求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反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规划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核心课程的典型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企业专家提供工程案例中诸如设备类型、工艺操作参数和设备设计等现场数据或信息,并确保数据的平行性和可靠性;校内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编辑成科学严谨的实用案例,并按知识模块对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分工,其中企业教师主要讲授案例中的具体现象、装置实际运行解决的方法、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新工艺等。
2.以具体工程实践和典型工程任务为线索,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担任核心课程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密切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有机关联,并尽可能利用长程贯通式案例(即不同课程采用相同的工艺过程),将各门核心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关联,在各门课程中逐渐深化,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理论课程中的案例如能在生产实习、化工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再次出现,教师就及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装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的平衡,有效地提升学习成效。
三、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一)阶段化、递进式的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1.实习安排专业交叉的带队教师。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专业实习过程中安排了不同专业交叉的带队教师,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队伍中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外,还选派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环境和安全工程系的教师,向化工专业的学生现场传授化工工艺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化工设备、三废处理和化工安全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设备、环保和安全方面的知识。
2.实行阶段化、递进式的实习教学模式。为加强生产实习的成效,整个实习过程采用视频观摩、亲临企业现场和校内仿真实战的阶段化、递进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校内外教师协同编写和录制生产实习教学片,学生在进入企业装置前观看相应装置的教学录像,建立对原油加工过程的感性认识。然后,在现场实习过程中深入一线跑流程、爬塔器、观看现场的DCS控制,实现看教学片时对装置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生产过程的统一。随后,在仿真实验室进行该装置开停工、突发事故处理等的演练,深化对该工艺过程的认识。最后,学生在乙酸乙酯中试生产装置上操作实战,实现对真实工艺过程的操控训练。对于该工艺过程的典型设备或辅助配件的结构认识,学生可在模型拆装车间完成。此外,鼓励学生在大四寒假期间自主联系石油、石化厂,对一些典型工艺过程进行参观,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问题的认识。
3.校内外教师协同指导现场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指导操作工艺条件的确定原则、工艺管线和设备的类型、各管线的物流介质和换热网络、车间和设备的布置特点等的学习,由校内教师讲解工艺过程的原理和发展动态。现场实习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所在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外,还采用项目教学的形式,每一团队根据工作量的多少至少选做一个来自现场实际的工程问题,例如,换热器更换换热介质后是否还能完成换热任务?增大处理量后该装置能否正常运转?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探究工程问题的兴趣,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校内的理性认识和校外现场实践的高度结合,同时也为企业今后改造该套装置和调整工艺条件积累了大量可参考的依据。
(二)长程统一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工程设计类课程是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本专业以工程制图、金工实习、化工模拟计算及化工设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仿真实训等实践环节遇到的工艺过程为研究对象,掌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设计院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需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完成同一套石油化工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设备设计、自控设计、配管设计,以及工艺过程的经济、安全和节能评价,并且设计手段与设计院保持同步。这种长程统一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了设计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和规范性,有效地强化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强化设计课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在设计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以过程设计和产品设计为主线,融合CDIO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丰富的设计题库。教学实施阶段,企业教师针对工艺流程开设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使用的专题讲座,校内教师主要完成过程监控和具体设计过程中学生疑问的解答。
四、实行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挥棒,科学的考核方式是实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1.理论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理论课程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法,加大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增加阶段考核,长学时的课程设立期中考试;针对相关课程的研究热点,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平时作业中增加工程实践问题,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调研报告、阶段考核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2.设计类课程采用团队评价方式。设计类课程由学生自由组队,团队成员协作完成设计任务,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阶段考查、成员自评和互评、答辩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构成。其中,设计院专家参与设计报告的评定和学生的现场答辩,并对每一团队进行详细评价,指出各队设计的优缺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生产实习进行综合性评价。生产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总结整理当日的收获或问题,并在同学之间以讨论或相互设答的方式检验一天的收获。每周进行一次阶段考查,考查采取笔试和现场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现场随机提问环节由企业教师参与完成。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撰写总结报告,绘制所在车间装置的PID图和平立面图,最终的实习成效采用分组答辩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企业教师参与答辩环节。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阶段考试、实习报告、图纸绘制、答辩和笔试成绩等构成,企业和校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共同确定每一部分的具体比例。
五、健全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和企业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为依据,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制定了“卓越计划”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的主观评价及对学生学业成绩、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客观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实现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校内外教师评价和用人单位的有机结合。
同时,积极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学业成绩之外的各种评价信息,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分别向毕业班学生和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关注毕业生获得的知识结构、能力需求,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关注毕业1年后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和毕业5年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历程和专业能力等。二是从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方面,获取学生的课堂表现、在企业培养期间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参与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是使用相同的评价体系,评价非“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学生,比较各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差异,进一步明确“卓越计划”培养的实效性。四是通过持续的质量评价,发现“卓越计划”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改进,持续地提升“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推行的关键,是高等工程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路径。
只有校企双方深化合作,企业人员深度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培养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地增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效。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沪ICP备16023097号-7